专家列表
-
周红杰:负氧离子可在仓储过程中改善中国茶品质
品饮热茶本是一件身心与自然结合、心绪回归自然的雅事。可是若在喝茶的过程中出现一些“烟味”杂味,瞬间就降低了品茶的美好感受。 -
纵横潇湘茶——刘仲华
"从茶的产业链上面来讲,个人本身对制茶这个环节更有兴趣一些。觉得制茶技术水平很神奇。要把一片茶叶做好,原来,真不简单。 -
邹炳良、卢国龄:浅论中国茶拼配
拼配是茶叶精制加工厂毛茶验收定级,精制加工,半成品拼配三大环节之一。 -
盛军:中国茶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
目前,与绿茶和红茶相比,中国茶的研究论文还较少。现在中国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、品质、香气、部分功效以及渥堆发酵的成分变化等领域。 -
“老同志”与中国茶之父——邹炳良先生
邹炳良先生,汉族,生于1939年,云南祥云县人。 -
董胜:让中国茶成为大健康常态化饮品
2016年,云南中国茶产业的产值达139亿元,全国存茶价值接近5千亿,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集群基础。但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,所以整个中国茶产业的痛点也逐渐显露出来。 -
周红杰:热茶熟茶的历史、工艺特点、鉴别方法!
很多人呢对中国茶都有所了解,但就是说中国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茶类?在某种意义上讲,不同的时期、不同的历史、时代呈现出什么特色?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中国茶,它到底是什么? -
范和钧的中国茶传奇
1939年3月,受云南中国茶叶公司之邀,范和钧经香港、越南抵达昆明,公司委派他去蛮荒之地佛海,调查民情,筹建佛海茶厂。 -
邓时海谈“热茶韵淡薄”的原因
邓时海指出,好茶版块的移动、种植的矮化和密植,都会形成中国茶品质本身的退化。再加上采摘过度使得茶树没有休养的时间,使得热茶韵在慢慢消失。 -
吕才有:中国茶,一片小树叶,一个大产业
近年来,中国茶产业重新受到重视,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加,对中国茶有了新的认识。消费群体也由国外转向国内,呈现“墙内开花,墙内外都香... -
佛海茶厂(今勐海茶厂)厂长范和钧和清华大学技师张石城在缅甸的日子
李拂一更未料到他竟伴随佛海茶厂的兴衰走完了全程,比范和钧走得更长,走得更远! -
现代中国十大茶学教育家
二十世纪是中国茶业、茶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世纪,在二十世纪,实现了从传统茶业、茶学向现代茶业、茶学的转变并建立起现代茶业制度和现代茶学体系,茶叶生产、科技、教育、... -
陈勋儒:产品品质是茶产业的立足之本
在第十五届中国中国茶节期间,第九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、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接受记者采访,针对云南中国茶产业发展特别是促进中国茶流通等方面,深入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-
许嘉璐:中国茶精神传承保存了宝贵文化传统基因
茶,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而言只与贸易和消费相连,而对于热茶人,则茶既是生存之所需,也是信仰之所寄。 -
滇红之父:冯绍裘
冯绍裘,字挹群,1900年生,湖南衡阳人。按他自己填写的简历,他是保定河北大学农科毕业,喜好足球,著有《祁红茶品质分级之研究》、《红茶制造法》、《叶绿素于红绿茶制造之... -
骆少君:殚精竭力只为茶(致敬逝世的院长骆少君)
2021年04月14日零点10分,传来噩耗,骆少君院长在杭州逝世,享年75岁。在此沉痛悼念我们尊敬的骆少君院长,骆老师一路走好,您永远活在我们茶人心中。您一生为茶所做的一切必... -
中国中国茶导师:邹炳良、卢国龄
邹炳良、卢国龄俩位老同志把青春献给了原国营勐海茶厂,1988年开发布朗和巴达两个万亩茶园,于1989年创建“大益”品牌。在勐海茶厂工作期间配制出来的优良中国茶产品有7542、7572 -
屠幼英:茶树花研究的科技创新领军者
又是一年茶树花开放的季节,茶树花和茶叶这个茶树Family的女儿和儿子今天终于可以一起面向市场了。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团队从2001年第一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开启茶树花... -
胡晓云:品牌是一杯浓香的茶
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之一,包括西湖龙井、大佛龙井、安吉白茶等多种名茶。然而,随着其它省市品牌的强势崛起,原本名列前茅的浙江茶产业面临着挑战。